服务热线:
Mob: 15515556013
         19838125165
Tel: 0371-55685300
  

行业资讯

夯土资讯

隐藏内容

夯土评论:用夯土墙等民族生态建材,创造更好人居环境

时间:2019-06-02    来源:朴之原    浏览量:
与众多六十多岁甚至七八十岁,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不同,如1979年首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73岁,1983年得主贝聿铭66岁,1999年英国得主诺曼•福斯特64岁,2009年得主瑞士彼得•祖索尔66岁,2019年得主日本的矶崎新88岁,生于1963年擅用夯土墙的王澍在2012年获奖时仅49岁。
夯土墙公司
这似乎预示着王澍在今后作品的丰富性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以适应奖项本身的光环和指向的高度。时至今日,王澍的作品仍不算多,能数上来的十多个经典案例,不外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文村、水岸山居、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南宋御街、文正学院图书馆等,这之中与夯土墙设计密切相关的当数文村改造和中国美院的水岸山居。

为什么是49岁获奖?要知道,这个年岁在正统大师眼中,尚属建筑界起早贪黑的实习好青年。但重新回味王澍在山上修炼(接受专业科班训练)时的点滴轶事,会发现他一直就是独立特行的现象级存在,他以狂放不羁的方式令学院派授业恩师大跌眼镜,他用别人看不懂的暗黑思想写文章,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前所未有地批判了整个建筑学界,学位委员会认为其“过于狂妄”,在当年并未授予其学位,直到一年后重新答辩,才得以通过。
中国夯土墙
从1988年毕业至此后十年,他的思路依然天马行空,也依旧故我。不同的是,社会实践的磨砺,让他的设计思想越发成熟,也更显沉稳。1997年34岁,他与妻子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也许仍是源于“破”而未“立”的不自信,在文章中他对“业余的建筑观”如此阐述到:“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正是这“一点小小的混乱”,宣告着王澍时代的到来,他开始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建筑理论、思想体系与独具特色的艺术叙述语言。当同时代大多数设计师都在愈演愈烈地过于注重概念和表现形式的设计,他却从土生土长的民族建筑切入,采用夯土墙、瓦片等生态建材展开筑造,由此与浮躁的设计倾向分道扬镳,与真实的建筑传统正式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终于使作品能够逐渐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夯土墙厂家
任何行业的引领者,无不敏于感受时代传达的信息,并基此创立新的时代语言。建筑设计同样如此,王澍开时代风气之先,创建了特色独具的建筑设计语言、表达方式与理论模型,并严于贯彻推进,缔造出自己的建筑王国。与自带系统的成熟设计大师不同,王澍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新的设计建造逻辑的诠释,基本都来于自成一格的个人化表达。

于是有人认为,就其获奖的寓意和造诣而言,前者要大于后者,至少在49岁是这样,其寓意更多蕴含着崛起大国迫切需要在世界最高建筑殿堂发出自己的声音,迫切需要在经济崛起的同时宣示民族文化的中兴。当时,新华社的评论为:“这说明了国际建筑界对中国建筑成就的充分肯定。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展现着一个城市和国家的形象。建筑既要有本土风格和民族特色,又要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理念和技术,这样才能有长久生命力。”
现代夯土墙
更有意思的现象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世界似乎都在狂热地掀起批判之风。建筑圈亦如此,当西方建筑界受够现代主义千篇一律的形式主义语言后,开启了地域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大门,奉行由建筑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地形地貌等实际出发,采用当地生态材料,比如夯土墙等,设计符合地方特色的建筑。这种时代的声音通常会牢固地潜伏在人们记忆中,待到时机成熟,便以民族的、生态的、艺术的建筑在大地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