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Mob: 15515556013
         19838125165
Tel: 0371-55685300
  

行业资讯

夯土资讯

隐藏内容

夯土墙文化:明清南方客家土楼民居与唐宋北方皇家建筑的渊源

时间:2019-09-19    来源:朴之原    浏览量:
敦煌石窟,盛唐217窟中壁画显示出宫城被夯筑很高的夯土墙环绕,墙体肌理在图中清晰可见;盛唐23窟,则反映普通民居院落,夯土院墙内围合着堂屋与厢房,其布局形制与今天西北地区的民居依旧相似,从中可看出墙体肌理与收分。
夯土墙遗址
▲敦煌壁画:盛唐夯土墙宫城与夯土民居

北宋时期,涉及夯土墙营造技艺的重要成果,是两部工程技术著作:李诫的《营造法式》,全书共3555余条目,是建筑技术范式的官方权威专著,更是中国建筑营造史上珍贵的成果总结;陈振孙的《筑城法式》,总结了防卫工程的施工经验和夯土技术的相关规定。
 
明清宫廷流行砖木结构,大有取代夯土之势,在唐宋皇家建筑中居于高峰的夯土,此时退居二线,流落民间,在沃土滋养下,重开朵朵奇葩。

该时期,川、赣、闽、粤、陕、甘的民居,以夯土墙作为承重结构,已经可以完成数层高度。位于福建的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夯土承重墙高达二十多米,底层墙厚仅一米多,远远超出《营造法式》规定的1:3宽高比标准。
 
客家土楼的夯土墙营造工艺,源自北方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古代的中国北方长期居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各地民间的人才、资源等要素,源源不断向此聚集,包括匠作达人、夯土精英、木工高手等身怀六艺的能工巧匠,像举子赶考般涌向四方辐辏的首善重地。
 
得到庞大民间滋养的王朝上层,自然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皇家宫廷建筑可以举全国之力进行营造,最终无不建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秦始皇的阿房宫、大汉的未央宫、雄唐的大明宫,夯土技艺得到持续锤炼,终将宫殿建造到四五十米的高度规模,几乎是千年后明清客家土楼最高值的一倍,但它们大多随着朝代更迭而灰飞烟灭。
 
只有夯土做的客家土楼,似乎超越王朝的盛衰规律,一直健在。当王朝极盛之时,人们纷纷向中心聚集,反之,则重新回流民间,隐居,休养生息,过世外桃源的日子。

唐宋的末代王朝,北方战火纷飞,争斗频仍,乱世之秋的人们流离失所,将希望寄托于从北方到南方长途迁徙后的新家园。流亡队伍中,不乏技艺精湛的匠人和隐姓埋名的建造大师。
 
从黄河中原过长江,经江西一路到达闽粤,夯土墙技术于是被传到南方,这里面供职皇家的大内技咖、身怀绝技的世外高人,重新发挥了作为王朝顶尖匠人的特长,只不过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是民居,而非令他们持续心灰意冷,继而心生倦怠的皇朝。
 
和他们一起落地生根的,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技术。南方水土丰沛,夯土墙用量最大的红壤士在此地随处可见,砂石也很容易取得,林海茫茫令获取上好杉木变得简单,木材从山上很快就能运回来,放置干透即可建造使用。
 
土地养活人们,民间智慧壮大了王朝,来自王朝最高水准的技艺又将反哺民间。唐宋建造皇宫城池的特殊配方三合土,要加入红糖、蛋清和糯米等,成本昂贵,程序也极其严格,须将糯米磨成粉,先以冷水和匀,然后加入大量热水,使糯米粉汤变得非常稀,再放进红糖,然后在温度冷却后打入蛋清,最后将这特殊制造的粘合剂倒进三合土中,用锄头和匀,才可夯土建房。
 
客家土楼民居对此并非全盘接受,在承续前代文明,吸收精华,集结各种工艺的基础上,巧妙结合地域实际,将民间有限的工具、人力、自然资源等发挥到极致,终于演变成中国民居中集大成的“航空母舰”,与无数湮灭无闻的唐宋皇家宫苑相比,土楼是民居中的巨无霸,却得到千百年保存,成果显赫不亚于故宫紫禁城。
 
朴之原,鼎立中原的建筑与景观装饰专业机构,集夯土墙、清水混凝土于一体、融装饰技术与肌理艺术于一炉,继承传统工艺精粹,汲取世界先进建造经验,深刻演绎建筑景观的立面肌理。
朴之原夯土墙
♦朴之原现代新型夯土墙工程
 
朴之原建筑肌理研究院,专业研发上百款夯土混凝土产品,量身定制个性化高档工艺,充分满足博物馆、剧院、游客中心、民宿酒店、古镇民居、遗址保护和旅游景观等实际需求,彻底解决业主与设计师的后顾之忧,使效益最大化。